前意大利国脚卡萨诺近日在《Viva el Futbol》节目中再次引发足坛热议。针对前国际米兰主帅西蒙尼・因扎吉(小因扎吉)转投沙特豪门利雅得新月一事,卡萨诺直言不讳地指出:“他说去沙特是为了学习,但每年 2500 万欧元的税后年薪才是真正的驱动力。” 这一言论迅速点燃舆论场,将小因扎吉的 “职业发展” 与 “金元诱惑” 推上风口浪尖。
根据沙特媒体《Okaz》披露的细节,小因扎吉与利雅得新月签署的两年合同中,税后年薪固定为 2000 万欧元,若达成特定成绩(如世俱杯夺冠),最高可浮动至 2500 万欧元。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足坛教练薪资天花板,更让他的老东家国际米兰相形见绌 —— 小因扎吉在国米的税后年薪仅为 700 万欧元,不足沙特报价的三分之一。
如此悬殊的薪资差异,连国米高层都不得不承认 “无力竞争”。早在 2025 年 5 月欧冠决赛前,国米曾试图以税后 700 万欧元的续约合同留人,但面对沙特方面近三倍的报价,意大利教头最终选择拥抱 “钱景”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小因扎吉团队早在 2025 年初就已与利雅得新月秘密接触,甚至全家赴沙特考察生活环境,所谓 “学习深造” 的公开表态,似乎更像是为商业决策披上的一层职业外衣。
小因扎吉的转会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沙特联赛 “短期冲刺” 策略的缩影。为了提升 2025 年世俱杯的商业价值,利雅得新月在国际足联特许转会窗内豪掷 5 亿欧元,目标直指 “1 名世界名帅 + 3 位顶级巨星”。除了小因扎吉,他们还锁定了奥斯梅恩、B 费等球星,甚至试图将 C 罗从利雅得胜利挖角至同城死敌。这种 “不计成本” 的操作,本质上是沙特公共投资基金(PIF)为提升国家形象的政治任务。
不过,沙特联赛的 “钞能力” 正经历转型阵痛。2024 年夏窗,其投资总额从上年的 9.5 亿欧元leyu·乐鱼网页登录锐减至 1.57 亿欧元,政策重心转向青训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升级。但小因扎吉的签约恰恰发生在沙特为世俱杯 “临时加码” 的窗口期,这种矛盾性折射出沙特足球的双重困境:既要通过巨星效应快速收割流量,又需为 2034 年本土世界杯储备人才。
面对卡萨诺的质疑,小因扎吉在利雅得新月的首秀采访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“我一直关注阿拉伯足球的发展,无论是执教拉齐奥还是国米时,我们都曾多次来这里比赛。如今有机会与米林科维奇等旧部重逢,我渴望在新环境中挑战自我。” 这番表态看似冠冕堂皇,却难以掩盖职业足球的商业本质 —— 当沙特开出的薪资足以让教练在两年内赚到欧洲同行十年的收入时,“学习” 二字显得格外苍白。
这种现象并非孤例。自 C 罗 2023 年加盟利雅得胜利后,沙特联赛已成为足坛 “高薪退休” 的代名词。本泽马、内马尔、坎特等球星纷至沓来,而教练领域同样掀起 “淘金热”:皮奥利(利雅得胜利,1200 万欧元)、雅斯勒(吉达国民,1050 万欧元)等教头相继投身海湾。正如曼城主帅瓜迪奥拉此前警告的:“沙特彻底改变了市场规则,当球员和教练的年薪达到欧洲的五倍时,没有人能免疫。”
作为足坛著名的 “大嘴”,卡萨诺的批评从来不乏火药味。从早年炮轰穆里尼奥 “战术保守” 到近年质疑 C 罗 “破坏团队足球”,他的言论总能精准击中舆论痛点。此次对小因扎吉的发难,同样延续了他 “敢说真话” 的风格。在他看来,职业足球的纯粹性正在被金钱侵蚀:“当教练开始用‘学习’包装自己的贪婪时,这个行业的价值观正在崩塌。”
卡萨诺的质疑引发更深层思考:当沙特联赛用 “税后高薪 + 零所得税” 构建起 “金钱乌托邦” 时,欧洲足坛的人才流失是否将愈演愈烈?毕竟,在利雅得新月的薪资体系下,小因扎吉的实际收入(2500 万欧元)已超过西甲最高薪教练西蒙尼(税后约 1800 万欧元)。这种 “倒挂” 现象,或许正在重塑全球足球的权力格局。
小因扎吉的转会案,本质上是沙特 “石油金元” 与欧洲职业足球体系的一次碰撞。当利雅得新月的支票簿能够轻松改写教练的职业轨迹时,所谓 “职业理想”“学习深造” 都成了精致的修辞。卡萨诺的批评看似尖刻,实则撕开了足坛最真实的疮疤 —— 在资本面前,任何高尚的借口都可能沦为逐利的遮羞布。未来,随着沙特联赛继续推进 “2030 愿景”,这种冲突或将成为常态,而如何在商业价值与体育精神间找到平衡,将是整个足坛亟待解答的命题。